在电子音乐领域,不乏优秀出众的双人组,有患难兄弟、有情深闺蜜、还有最佳CP......你很少能听见他们真正的嗓音,但经由他们之手出品的音乐却能够让你感受到浑然天成的默契。本期「抖腿周刊」为大家介绍现今乐坛几对才华出众的电音二人组「duo」,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说不定会让你喜欢上他们的音乐!
还是老规矩,积极评论、分享、转发!小编还是会送两位「酷狗会员」,不私信就不给哦。
本期周刊所有精选好歌尽在专题最后的歌单



还记得这首「派对国歌」吗?在2011年夏天,它强势席卷了整个欧美乐坛,清爽曲风+劲热节奏的Electro House搭配Hip House的双拼套餐,在欧美国家的风靡程度简直堪比真正的国歌,强悍且持久的榜单表现,成为美国历史总榜第五、澳大利亚历史总榜第一的神级单曲。
由美国叔侄电音双人组LMFAO带来的电音大餐「Sorry for Party Rocking」成为10年代初举足轻重的电音流行专辑。收获两首全球大热单曲、登上超级碗中场秀与Madonna同台献唱,也为LMFAO短暂的生涯交出满分答卷,在四五年组队玩乐之后,2012年9月LMFAO叔侄俩宣布解散并各自发展,好像也只能偶尔看见叔叔Redfoo不经意的闪现。


大家最开始看到这个组合名字的时候可能会有些许陌生,其实组合前身是瑞典殿堂级三人组Swedish House Mafia。2013年,由于Steve Angello的离队单飞,Axwell与Sebastian Ingrosso便联手打造新组合,2014年,现在我们看到的Axwell Λ Ingrosso诞生了。
2014年的「Something New」开启了新组合的序章,长达三年的单曲宣传,每一首都是带有些许Tropical清甜风味的Progressive House,两个大叔在一起的化学效应比起各自发展甚至是「黑手党」时期都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

比利时王牌DJ组合是一对来自希腊的兄弟,Dimitri Thivaios和Michael Thivaios。两兄弟从小就开始担任夜场或电台的DJ,也举办过小型巡回演出,积累了名气。2008年,兄弟俩得到了Axwell的注意,并邀请他俩参与自己作品的混音。终于在2010年,首次登上了Tomorrowland电音节的舞台。
2011年,组合进入DJ Mag百大DJ排行榜,在2015年摘得冠军,2014、2016、2017三年获得第二。各类大气磅礴的浩室曲风是D&M的拿手绝活,兄弟俩也在近年跟随潮流制作Trap、Moombahton、Future Bass等曲风的音乐。


姐妹花组合Icona Pop同样来自瑞典,Caroline Hjelt和Aino Jawo两人在同一所音乐学校上学,在2009年的一次聚会中的机缘巧合组队成军征战乐坛。与洗茶Charli XCX合作的「I Love It」朗朗上口,简单洗脑的旋律迅速席卷全球,在中国也是红得一塌糊涂,顺势发行的专辑也收获了不错的成绩。


双胞胎姐妹花NERVO来自澳大利亚,姐妹在18岁与索尼签约,开启了两人的音乐生涯。早期为他人创作歌曲为主,David Guetta划时代意义的「When Love Takes Over」出自姐妹之手,还包括蔡依林的「舞娘」、「Mr.Q」同样来自NERVO。2010年,NERVO正式公开带来live演出,2012年起至今连续登上DJ Mag百大DJ榜,在2013年高居16名。目前,NERVO是目前收入最高的女子DJ组合。


这副新鲜的面孔直到去年才逐渐为人所熟知。iPhone X发布之初的一则广告引用了Sofi Tukker的「Best Friend」,这首曲目也是与上一介绍组合NERVO联袂打造。其实早在去年格莱美上,组合就凭借「Drinkee」提名最佳舞曲录制,这一次靠苹果再次浮出水面。4月,首张专辑将要发行,对新人拭目以待!


英伦电子双人组合Disclosure也是手足兄弟,Howard Lawrence和Guy Lawrence。生于英国,必定要沿袭当地的潮流,以UK garage与2-step garage为画龙点睛的特色,以Deep House作为大架构。制作上乘的首专「Settle」成功吸引乐评人的注意,Pitchfork给出9.1的高分,并提名了英国水星奖。组合至今收获三项格莱美提名,一半独立一半流行的特色,让Disclosure在兼顾商业的同时能够带来可能创作的可能性。


论这两三年电音圈甚至流行乐坛双人组合的红火程度,烟鬼说自己排第二,那就没人敢排第一。一首「#SELFIE」横空出世带了一波节奏,病毒式旋律与社交网络的传播性质让烟鬼迅速获得热度。蛰伏一年后,Future Bass的入门歌曲之一「Roses」发行,便引发了一场烟鬼潮,到「Don't Let Me Down」已经积累了超高人气,于是有了「Closer」的大爆发、「Paris」的传承,和「Something Just Like This」迄今最后的辉煌。


法国是一个盛产电子乐的国度,Daft Punk则是法国电子乐不可忽略的瑰宝。1993年,Guy-Manuel de Homem-Christo和Thomas Bangalter组建Daft Punk。早期的他们是不戴头盔的,1999年开始,标志性的科技化头盔便再也没有离开蠢朋克,并成为他们专属的标志。Dance-rock、Disco、French House是Daft Punk擅长的曲风,这样的曲风在追求复古、内敛的现代乐坛,成了香饽饽。
上期周刊我们也有聊到Kanye West的说唱艺术与电子音乐结缘的故事,而他正是与Daft Punk结的缘。「Stronger」的完美初尝到专辑「Yeezus」的高端操作,都离不开蠢朋克。

回归主流乐坛,必定是要带来上乘作品,于是Daft Punk就有了「Random Access Memories」。牵手Pharrell Williams炮制的「Get Lucky」成为席卷全球的大热单曲,在2014年格莱美上,这张专辑还收获包括「年度专辑」在内的五项大奖,在某种程度上来说,他们是电子音乐界成就最高的艺人。


